前言 从吉隆坡回来后一直忙于生活,照顾孩子,又开始带亲子班,这是一个忙碌而又全新的生活,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总想让自己慢下来,对于学习也是一样,也是想慢一点,感觉吉隆坡培训回来还没有吸收,又开始新的学习了,有点力不从心。于是我开始适时的拒绝培训,想好好的吸收马来西亚的培训。吉隆坡的城市(除了公园)和人文并没有给我很好的印象,几乎所有的华人的士司机和酒店老板都跟我们说了马来人以及印度人特别是印度人的龌龊行为,让我们本来放松的心情变得紧张。不过,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培训,跟老师们和可爱的马来西亚华人同学们在一起。他们给了我非同寻常的体验。所以整理这份培训笔记不仅仅是为了分享给亲朋好友,更是为了我自己好好吸收培训内容,以及再次在脑海里体验那份非同寻常的感觉。 开学典礼上,每个同学在小如老师的带领下自己为自己做了一朵莲花,花蕊用蜡烛来装饰,小如老师和于玲老师分别站在由染布,鲜花,手工娃娃,石头,木头布置的圆形礼台的两边,手捧大蜡烛,同学们一一走过来,点燃自己的莲花灯,小如老师和于玲老师给出祝福。照华老师则照着名单一一的叫着名字,我静静的站在那里,等着呼唤我的名字,那时我深深的被小如老师和于玲老师所吸引,特别是于玲老师。我的眼神貌似离不开她那张脸,一个眼神,一声祝福,充满了力量,而内心又是那么的平静。小如老师则给我轻盈喜悦的感觉。七天的培训结束后,我再来看两位老师,发现她们给我的感觉还是犹如第一天一样,没有因为什么而改变。培训的最后一天我问桥妈三个老师当中最喜欢哪位老师,她说毫无疑问她喜欢小如老师,因为小如老师是那么地有耐心,那么的平和而喜悦。我说我最喜欢于玲老师也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她身上的力量是我无比欣赏的。随后我们总结,因为我相对来说比较平和,但是缺乏力量,于玲老师的力量正是我所需要的。而桥妈是个有力量的人,她缺少的是相对的平和,小如老师的平和正是她所需要的。我们两个喜欢的正是自己所匮乏的,而今生要为之努力。吉隆坡之行,我非常清晰自身要修炼的东西,这不仅得益于培训内容,还得益于和桥妈的一番谈话,非常感谢人生中有这样一位知心好友。 九位一体 这次培训整整七天,照华老师讲的lyer琴和小如老师带的手工课是没有办法在笔记上呈现出来,还有很多于玲老师讲的内容整篇的也好零散的也好我也没有力量逐一在这里呈现。我想我所能记下来的只是我个人认为的重点。 于玲老师讲的人智学从哥德的三重世界开始。第一重:身,用感官去感觉,碰到的就是具体的事实。第二重:心,对事物的印象,与自身相关,有情绪加入。第三重:灵,从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将成为人终身奋斗不懈的目标。人智学是要我们放入我们的四肢赋予实践的。也就是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身心灵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我们做过这个练习,如:用粉色的染布铺成的桌子上,中间放了一束鲜花,周围用彩虹布,大小不等的石头,形状不一的木头以及大小不等颜色不一的指偶点缀。用身心灵的角度来看:“身”,就是刚刚描述的事物,鲜花就是鲜花,石头就是石头,布偶就是布偶......看到的就是具体的事物,你看到的彩虹布不会是天空,用身的角度来看事物有一个统一标准。用“心”的角度看,完全没有标准,因为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练习中有的同学把刚刚看到的描述成一群孩子玩累了,坐在树墩上休息,前面是一条小溪。有的同学则说一个大家庭去野外散步,下了雨,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如果有10个人来描述的话,肯定有十个说法。用心来感受的事物就是这么不一样。用“灵”的角度看呢,就是刚才从心的感受中得到的启示。我们当时分了9组,每一组把灵的启示都写了出来。我也在这里分享,以便更清晰的知道什么是灵性的启示。1,诸行无常,活在当下。2,活在当下,活出爱。3,人生无常,把握当下,回归自然,相互成长。4,生命的本质-----爱,永续传承。5,让真,善,美和永续生存作为我们生命的本质。6,活在当下,珍惜生命,创造和谐的世界。7,爱就是一道光,照亮生命的每个阶段,联系着每一颗心,并得以圆满。8,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9,安全,温暖,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这些是同学们的总结,之后老师进行点评,除了第9个心的感受多一些,其他都有灵的部分。 人智学的九位一体,身心灵各包括三位。身包括物质体,生命体,星芒体;心包括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灵包括灵自我,生命灵,灵人。自我体(吾)下面会讲到,不包含在这九位中,但是它是贯穿在这九位一体中的。 物质体:物质体是地球给予的材质,包括矿物界,植物界,动物界和人。在物质体的层面上矿,植,动和人都是平等的。人的物质体由水,碳,微量元素等组成。父母给了我们的物质体,让我们在地球上有一个位置。物质身体不仅仅来自于父母,甚至是代代相传。人,这个物质身体提供了灵性器官的发展,人脑成为思想的灵性工具。 生命体:生命体是我们身体里的建筑师,帮助构建身体,主要是生长和繁殖。生命体里很重要的是生命力,生命力头七年服务于物质体,也就是帮助构建物质身体。7年后生命体诞生,头7年孩子发烧是在摒弃来自于父母的坏的遗传因子,7年后成为独立的生命体。孩子7岁后生命力主要用来帮助学习(记忆,算数,写字,阅读等等),所以孩子的头七年不应该用来学习任何的学术,否则物质体就会受到伤害,7年后开始学习一点也不晚。生命体提供一个健康的肉体。生命体平均70年,年纪越大,生命体就会越来越衰败。生命体是看不见的,但是是存在的,用我们的逻辑来观察的话,会发现生命体无时不刻的在支持着物质体。人在死亡那一刻,也就是生命体离开物质体的那一刻,大小便失禁,脱离物质体,物质体则回归大地。在植物身上最能观察到生命体的存在。那些含苞待放的花儿就像婴儿;盛开的花朵则是青年,中年;奄奄一息,即将枯萎的花朵更像是老年。 星芒体:星芒体载有人的喜怒哀乐,快乐和悲伤都在星芒体,所有的情感活动形成内在的身体。在物质体的层面上我们和矿物一样,可是因为有了生命体,我们跟矿物有了区分,跟植物更接近。当有了星芒体,我们就跟植物有了区分,跟动物接近,我们身上有各种动物的特质,有动物原始的欲望。 感觉心:感觉心是所有情感的源泉,是更细腻的感觉,包含原始的欲望,兴趣,想法。有一个例子,如一个人拿起一块凤梨酥,放到嘴边,就闻到了一股奶油的味道,很香,有吃的欲望;放到嘴里,感觉好细腻,跟牛奶一样的滑,有点酸,又有点甜......这个例子有很多感觉的描述,这就是感觉心。 理知心:人在所有的感觉觉知里透过物质体给的感官把所有的力量纳入自身形成感知感觉,这些包括挫折的,快乐的。特别是挫折的,把人带入思考:为什么我总是选错男朋友呢?为什么我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我怎样从马来西亚到台湾呢?是坐船还是飞机?为什么我这么努力的学习人际关系,我还是不受欢迎呢?通过在感觉心的经验,辨认反思这些发生的事情进入思考,这个时候就是在发展理知心。理知心与感觉心最大的不同是理知心有思考。人不可能停留在感觉心,特别是在痛苦的经验中,人总是在这些经验中思考。理知心是要效忠于感觉心。 意识心:意识心是在探讨周围世界的真理,本质和真相。有些人很有钱,无忧无虑,可是还是不开心,因为人本身是有灵性的,人是要去探讨世界的本质真理。意识心的光辉可以扩大,取决了理知心有没有摒弃同反感完全效忠于感觉心。当进入意识心的时候,人不仅仅去服务于自己的欲望,他还去观察了解世界的真相本质真理。18世纪发生一场法国革命,那个时候法国人民发现人类需要自由,平等和博爱,而这是他们没有的,于是就推动了法国革命要求自由和平等。这个就是很明显的意识心。理知心摒弃同反感,也就是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革命,你都要去推动这场革命,去探讨世界的本质真理,即:自由,平等。 吾(自我体):怀孕18天就注入到身体了,然后在身体里慢慢长大。它住在身体最中心最里边的位置。幼儿园很多课程是跟吾有关,比如说大家熟知的自由游戏,幼儿园准备了各种玩具:各种各样的木头玩具,染布等等,孩子在进行自由游戏中,有一些不太了解华德福的家长会说:“哇,这儿这么有创意,这么有想象力啊。”其实这个自由游戏的课程本质是在帮助“吾”。孩子看到大人的行为,并模仿,吸收进来,在自由游戏中通过意志力做出来。你会看到这个孩子每天去幼儿园,每天在自由游戏,一天一天地盖啊盖,把他的计划实践出来,有一天他跑过来说:“老师,你看。”那个吾就在里面闪闪发光。虽然吾(自我体)一直住在身体里,它是在9岁的时候才醒过来,成为独立的个体。9岁的孩子会发现自己最不喜欢的爸爸原来一直在努力的赚钱养育我;最喜欢的妈妈心目中的女王原来这么懒惰。而幼儿园的孩子是不会发现这些的。吾到了意识心的时代,冲破了思想,接触到永恒的真相和本质。其实所有的永恒,真理都在自己的身体里。 灵自我:内在活着的灵开始形塑吾,通过吾把自己得到的东西通过身,心实践出来。然后在物质世界得到的讯息或者经验带回心,再次形塑吾,变成自己的东西。 生命灵:通过直觉,受到灵的启示,也就是灵自我(灵性物),不断壮大的过程,这个工作就是生命灵。生命灵就如生命力一样,生命力是物质身体的将建筑师,而生命灵是灵自我的建筑师。 灵人:灵人的境界犹如道家的真人或是佛家的月盘。灵人因为有灵罩跟灵性世界有了区隔。灵罩就是灵性皮肤。人的物质体因为有了皮肤与物质世界有了区隔。 人智学真是比较难,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用想象力去体验思考。也有很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于玲老师也总是叫我们遇到问题,首先去相信它,通过继续学习,日后可能会找到答案,但是如果非要揪着那个问题不放就很难继续学习下去。 下面一首诗是学完九位一体后,于玲老师让我们写下来的,她没有讲解,估计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让我们自己消化吧。 物质以自己独特方式献出自己, 并建构一个让心在其中活耀的身; 而这个吾又献出自己,让灵活耀其中。 而灵贯穿于心,赋予它灵性目标。 心由身封闭在物质中, 透过灵人而长出他在灵性世界中逍遥的翅膀。 人类0-63岁生命的发展和自我任务 这一讲的笔记做得很少,去找豆妈帮忙,她的笔记上也没什么,我们一起回顾了下,发现她的记忆力超好,她给我的帮助很大。 首先讲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未来和过去是联系着的。过去走向现在,未来也是走向现在。这句话很难理解哦,我们一般认定的关系是,过去走向现在,现在走向未来。可是这里讲未来也是走向现在。我们先放在这里,首先看看过去走向现在。过去你所碰到的点点滴滴通常是灵性的种子撒下去了,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会慢慢长出来。于玲老师讲了当年她给家长做培训,那个时候她做培训是为了建立华德福社群,参加培训的10个家长热切希望于玲老师能够开办小学,于玲老师说她的力量还没有到开办小学的程度。十年后,她真的要办小学了,那个时候她真的需要别人的帮助,而就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当年听她培训的10个家长走了出来帮助她,她的那所小学就是那10个家长开办起来的。于玲老师当年做培训目的是为了建立华德福社群,目的并不是在为办小学而准备。可是过去她做培训的事实就是在走向未来。 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有快乐的,有挫折的,往往“痛苦”我们会记忆得更深,对我们的影响也更大。我们经常听到在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谈论自己的成功史会提及到当年受到什么样的打击(痛),经历了别人没有的经历,然后奋发图强,从而变得更坚强,更勇敢,更有责任......才会有今天的成功。每个人曾经都有不同程度的痛,所有的痛都跟我们的生命道路设定有关。痛是礼物,如果痛过了就这样过去了,没有找到礼物就白痛了。人总是习惯逃避痛苦。痛过之后,经常安慰自己:不去想了,过去就算了,再也不想回忆那痛苦的时刻了。我们没有去总结,从中找到礼物就白痛了。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还来得及,挖一挖自己的痛,先从小痛开始,别先挖大痛,自己还没有成长得去承受大痛的时候就挖小痛,总会从中找到礼物。所以曾经有伤痛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你会从中学到很多。讲到这里,有一位同学问了一个问题:孩子在华德福学校,这么幸福,都没有伤痛,长大后他能得到什么礼物呢?老师答:华德福不是天堂,孩子当然有伤痛,孩子饿着了,摔跤了,生病了等等有这些健康的痛。说到生病,父母给予孩子物质身体,头7年孩子通过发烧摒弃掉父母给的坏的遗传因子,7年后发展为独立的自己的生命体,所以发烧并非是坏事,不要轻易地吃药把发烧压下去。 接下来讲未来如何走向现在。如今很多人虚无缥缈的要去抓住未来。事实上未来能抓住吗?未来不是你去跑着追它,而是它走向现在。老师先讲了一个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某个地方,一个美国兵租住在一间房里,有一天房东来了,房东身后跟着一位日本人。房东要求美国兵马上搬出去,这个房子要留给身边的日本人住。这个日本人看上去温文尔雅,非常绅士。那个时候美国兵只好服从,他开始收拾衣物,军人东西比较简陋,所以很快的他收拾好了,他走出房间,那个日本人正在客厅喝咖啡,他正要走,日本人说了一声:要不要留下来喝杯咖啡再走。那个美国兵想反正也不急那一刻,那就坐下来喝一杯吧。他们俩坐下来喝了咖啡,还聊了起来,很能聊,就这样他们还成为朋友了,经常见面。日本人还教会美国兵一两句日语。有一天,这个美国兵被抓了,他也不知道被什么人抓的,还被蒙上了眼睛,看不见。被捕后定为某日就地正法。被抓的人跪在一排,日本军人正准备用机关枪枪杀他们的时候,就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候,这个美国兵无意识的从嘴里冒出一句日语。日本军觉得很奇怪,这个美国人怎么会说日语,就没有杀他,把他留了下来,而其他人都枪毙了。最后这个美国兵活下来了。他说就是那句日语救了他的命。我们来看看,他当初认识那位日本绅士是没有目的的,学了几句日语也是没有目的的,他根本就不知道当初霎那间他留下来喝了杯咖啡居然在未来救了他的命。这个故事是说“未来”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走向“现在”。 现在我们想成为华德福老师,我们要去学习,不断的培训,才能成为华德福老师。做华德福老师是未来,去学习,去培训就是未来走向现在的过程。 我们是站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人,我们要努力认真的清明的做好当下才是最重要。有一些人纠结于过去,沉浸在过去的痛苦和快乐中不可自拔,比如说失恋的人。还有些人过去可以抹掉,当下也不重要,一味的在追求未来,看似把未来抓得很紧,事实上未来会发生什么事,谁也预料不到。所以活在当下才是正道。 我们假定人活到63岁,这63年我们划分为3个21年。第一个21年0-21岁是在预备生命,第二个21年21-42岁是在经验生命,第三个21年42-63岁是在传承生命。每一个21年又分为3个阶段。如下图:0岁的时候,父母给了我们物质身体,7岁有了独立的生命体,14岁开始有了星芒体,21岁发展为独立的自我体,28岁有了感觉心,35岁理知心,42岁意识心,49岁灵自我,56岁生命灵,63岁灵人。我们每一个人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在哪个阶段,有一些人虽然五六十岁了,可以还停留在感觉心,或是星芒体的阶段。 0-21岁在预备生命,也是在建构身体,这21年期间发展了意志(果决的行动力),情感(热情的参与世界),思考(清晰的思考),才会在21岁出现一个完整的自我,成为自由之人。 21-42岁是在经验生命,是身体的高峰期。这个阶段人是最物质的。我们看看上面这个图是个圆形,虚线部分是人死后回到了灵性世界,出生前带着灵性世界的使命又回到现实世界中。刚出生的孩子是有灵的,越小的孩子越有灵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物质化,21-42岁期间是离灵性世界最远的距离,也是最物质的。42岁之后,人又开始慢慢越来越有灵。21-42岁人要有觉察觉知,这样在42岁的时候意识心才会出来,才会长出独特的我。 42-63岁,是在传承生命,但是身体开始退化。有一些年长的人,我们很喜欢与他相处,总喜欢听他说点什么事,听听他的人生观,这是在传承生命。如果将来我们老了,搬个椅子跟后辈们坐在一起,后辈们纷纷都走了,我们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前面说过了现实生活中有一些老人他就是停留在星芒体阶段,可想而知后辈们是不愿意围着他的。如果人一生比较好的发展,到了42岁意识心出来,42岁后身体开始退化,但是意识心的光辉是越来越强的。这些光辉是真,善,美的光辉。42岁后这些光辉会支持身体,也就是灵性支持生命。于玲老师讲了她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于玲老师肯定超过42岁了,大概50岁左右)。有一次在台湾做培训,很晚了,身体也疲惫,她要开车回家,要开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她自己的身体根本就没办法能做到,但是最后她的确自己开车回家了,她说那一个多小时,她都不知道车是怎么开回来的,但是她知道一定是灵性在支撑着她的身体。 当下我们怎样才能做好自己,于玲老师给我们说了三点: 1,认真的工作。 2,开心的生活。(如果一件事情让我们不开心3天,那我们自己也要负责任) 3,有意识的去注意身边的人和事。 照华老师讲了冥想的重要性。冥想包括读心灵周历和冥想诗,读这些不用计算,不用哲学的方法来研读,就只是读,然后沉默。把醒的东西带到梦的意识里去,经过处理在回到醒的状态来。倒叙是锻炼生命体的方式,就像运动锻炼的是肌肉。所以倒叙会有这样的改变:1,记忆力会变好。2,有灵性的启发。当一个人睡眠的时候,物质体和生体留在地球上,星芒体和自我体回到灵性世界去滋养。所以通过倒叙冥想吧白天的东西带到灵性世界去交错,从而得到灵感,所以早上醒来多一点时间跟自己在一起,会有顿悟。你把今天的要想的东西,只是一个画面,一个孩子的面孔(不要在睡前纠结问题)留在脑海里,第二天可能有顿悟,也有可能第二天的顿悟是解决前几天发生的事而不是解决前一天的问题。 孩子头7年的发展 曾经在整理儿童观察的笔记中用到这个图,这次再次借用这张图片。我们来看内在和外在的力量是怎样在人身上运作的。有两股流:第一股流是物质(身体)之流,代表外在的力量,也就是图片上的肉身的成长的力量。这股流是从上往下注入,0-7岁,我们看到孩子是头大身小,孩子发展的是大脑。7-14岁,大概9岁的时候孩子的心肺呼吸才达到成人的比例1:4,7岁前是达不到的。14-21岁,发展代谢四肢系统,我们会看到14岁后的孩子长得很快,特别是高个子都有个子长得快骨头疼的经历。 第二股流是灵性心魂之流,是内在的力量,从下往上注入。0-7岁发展意志力,我们看到0-7岁的孩子就是充满意志力的。他吃奶的时候不光是在用嘴在吃,他在用全身的力量在吃。孩子7岁前用意志力做了3件大事:走,说,想。我们知道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到处走,到处摸,你怎么制止都没有用。最后你只好把地擦干净,把危险物品放在很高的柜子里收起来,等孩子上小学了才拿出来。如果你一直制止:“不要,不要。”那么孩子的第一个自我就被限制了。孩子应该拥有果决的行动力。意志力是最难培养的,现在好多人减肥,第一天动一下,第二天就放弃了。意志力并不是7岁后就不长了,它还是一直长下去的。 7-14岁发展情感。人与人之间快乐不快乐都来自于这个部分。身体给了他的感官,变成印象,然后放到内心,然后做出回应。他有这样的热情才能在世间有所作为。所以这个阶段孩子应该拥有热情参与世界的一颗心。有了情感,用思想去计划,用意志力去执行。其实这3个是一体的。7-14岁的情感包括同感和反感。同感就是进融感,反感就是离析感。举例来说:7-14岁的小学生对很多东西(学习)有兴趣,因为生命体诞生,对学习是充满了兴趣。有一些人在唱歌,同感(进融感)的孩子会奋不顾身的冲上去参与到其中,跟着大家一起唱。反感(离析感)的孩子会在旁边看看,跟这个团体有一点距离,去理解去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7-14岁的孩子才开始有同反感,0-7岁的孩子都是同感。说到这里有位同学质疑说:不一定啊,7岁前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同感。老师说0-7岁的孩子完全是合一的,有些孩子已经有了反感是大人给予的。比如说:“宝贝,今天带你去吃某某牌子的冰激凌哦,有草莓味的,有香蕉味的,榴莲味的....你要吃哪个?”你给了孩子很多选择,并且那么小还告诉他品牌,孩子是不需要知道品牌的。穿衣服也一样,总是去问孩子的意见。对于天生比较醒的孩子他就会说我要这个,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对于天生比较内向的孩子,面对选择他会表现为有压力感到害怕。所以是这些小细节造成孩子有反感出现。父母没有做好,不但让孩子向另外一端发展,也给自己找麻烦。 14-21岁发展思想。孩子的思想从初期的具体的思想到想象的,然后到逻辑的,最后人的思想会发展到最高级的意志心的思想,就是直观的思想。直观的思想比如说,一个人要去开会,去现场之前只是有个开会的计划,到现场后看到这么多人,就有直观的思想帮助他怎么做。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到有些人很能说,很会表达,可是对于做事3天不到就放弃了,我们说这种人缺乏意志力;有些人感情丰富,很有热情,有行动力,可是总是被骗,我们说这种人缺乏思想;还有些人在工作中,有清楚的思想,工作能力很强,行动力也强,可是总觉得他冷冰冰的,我们说这样人缺乏情感。 现在重点讲0-7岁的孩子的发展。0-7岁孩子是在发育大脑和发展意志力这两项重大工作。有没有办法同时发展这两项呢,也就是做一件事发展这两项?有,那就是游戏和工作,工作包括手工,运用到四肢。 我们把0-7岁又分为3个部分:0-3岁意志中的意志,3-5岁意志中的情感,5-7岁意志中的思想。 0-3岁意志中的意志:这个阶段孩子学会爬,走,都是在运用意志力。游戏中他们会重复一个动作,比如说你给他一堆积木,他不会像大孩子一样垒成城堡,他会一块一块的垒高,然后推倒;然后再垒高再推到,他会觉得这样很好玩。他还会把积木一个一个放在桶里,然后再倒出来,再一个一个放进去。这种重复的动作就是在发展意志力。2.5-3岁之间语言上出现“我”。 3-5岁意志中的情感:这个年龄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报告妈妈:谁谁今天在幼儿园哭了;谁今天不跟我好;谁没有来幼儿园等等。他们的玩耍是充满想象力的,一块木头可以用来炒菜,玩着玩着,听到另外一个小朋友在哄宝宝睡觉,于是他手中的木头又成了宝宝,抱着木头说宝宝睡觉了,宝宝乖。 5-7岁意志中的思想: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些记忆,听得懂指令。老师说:去办公室帮我拿一支笔回来。孩子很清楚知道指令,并记住,完成任务。如果老师要求3-5岁的孩子去拿笔,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孩子在去办公室的中途遇到一只蝴蝶他去追蝴蝶,完了跑来问老师“老师你要我拿什么?”他会忘记。5-7岁的孩子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5-7岁的孩子的玩耍是有计划的,比如说他们有计划的垒城堡,并且安排谁谁是公主,谁谁是王子,这种游戏他们可以玩一个星期。 如果一个孩子很会说话,天文地理什么都懂,那不是0-7岁的孩子应该有的表现,你宁愿你的孩子是傻傻的跟着你,你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意志力分为四种: 1,植物般的意志:包括生长,觅食,繁殖。 2,动物般的意志:筑巢,群居,领头,竞争。 3,人类的意志: 基础意志:站起来(走),语言(说),想 高级意志:意图和目标。比如说我们刚开始学用毛线针编织的时候,我们拆了50编也不放弃,就是要学会编织。我们还有些人通过这几天的培训发现自己的情感不自由,不仅不自由还关门了,不仅关门还上锁了,其本质是害怕被伤害。于是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需要一个奋斗不懈的目标,即开锁开门的心灵目标。这些就是高级意识。 4,最高级意识:去发觉人类的真,善(有道德的元素进入)。意志的初期是在支持情感和思想,最后冲破思想,碰触到灵性。培养意志不只是培养孩子果决的行动力,通过意志,孩子可以碰触到真,善。没有任何的回报,就是想要去做。孩子的灵性的本质:合一与敬虔 合一:孩子是奋不顾身的来到地球,他喜欢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孩子是被教过:这个脏,这个是坏人....要不然孩子是完全跟这个世界是合一的。合一的例子:一个小朋友被蚊子咬了,哭了起来,妈妈说:“蚊子怎么这么喜欢你,它亲了你诶。”那么这个孩子就不哭了,孩子就是这样很美的合一。幼儿园里经常发生这样的事,一个孩子做了什么事,另一个孩子看到了他就认为自己也做了。他看到老师考面包,他回家后会告诉妈妈:今天我在幼儿园他考了面包。为什么合一呢?因为孩子的自我还没有完全的进入,自我意识还不够清晰,脑神经没有发育好,从天堂来的孩子充满了灵性,就是灵性的合一。 敬虔:因为合一,孩子对世界是敬虔的。幼儿园的老师带着孩子们拿着玉米种子去地里播种,孩子们每个星期去看玉米发芽,长高....他们会惊讶,带着敬虔的态度:“哇,怎么长这么大。”他们的表情是在发光的。不像大人的理解长高了就长高了,没什么大不了。孩子们不是这样,他们很敬虔于大自然的力量。如果我们说是小精灵在帮助玉米种子发芽,他们完全会相信,他们会认为真的有小精灵。你说什么他们都相信。如果你的孩子3岁就对你说:“妈妈,你骗人”然后他比你还会讲话,你得想想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通常有一些从外面幼儿园转学过来的孩子,他是这么的醒,那我们会做些什么呢?把他“打昏”,比如说老师正在讲一个故事:一个小精灵走进了房子,两个小精灵走进了房子....这个醒的孩子就会说:“老师,你骗人,根本就没有房子。”这个时候老师就准备“打昏”他:“有啊,你没看见吗?就在这里啊。”老师还去问一个比较梦幻的孩子:“你看到了吗?”然后那个孩子就说“看到了。”然后这个醒的孩子就迷糊了“这到底怎么回事”,他会慢慢安静下来,然后慢慢地他的想象力就长出来了。再比如在外面自由游戏的时候,孩子们在玩做饭吃饭的游戏,这个醒得孩子就会跑过来:“你们真是幼稚啊,那个是假的,你们妈妈没有跟你们说这个很脏吗?”可是经过长久时间的课程洗礼,有一天这个醒的孩子拿着一块木头跑过来:“老师,这个给你吃。” 当我们带着孩子去花园里散步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带着敬虔的心去感觉花园的花朵,去惊叹宇宙带来的生生不息,今年开花,明年也开花。我们带着如此敬虔的心去体会,那么我们敬虔的心就会照洒在环境里,孩子就能吸收到。当在五月天雷雨交加的时候,带着敬虔的心去感受雷雨的力量:啊,5月就下这么大的雨。如果我们说:讨厌,下这么大的雨,我的衣服又淋湿了-----这个就不敬虔了。我们在上蜂蜡课的时候,给孩子讲一个蜜蜂的故事,蜜蜂怎么在春天的花园里跟小朋友玩耍,跟小朋友成为好朋友,最后蜜蜂要去过冬了,不能在一起玩了,他们互相说我会想念你哦,然后蜜蜂就会送给小朋友珍贵的礼物-----蜂蜡。所以上蜂蜡课,老师轻声的在小朋友的耳边说:这是蜜蜂送给你珍贵的礼物。这个小朋友会很珍惜很珍惜这颗蜂蜡,他是带着敬虔的心把蜂蜡捂在手里紧紧的,生怕掉了。 器官的质地:环境里所有的东西都被孩子吸收来构建自己的器官。所以我们给孩子提供好的视觉环境,他会把所有这些吸收进来形成一个好得有质地的器官。什么是好的有质地的器官?比如说一个人的眼睛除了外在的能力是1.0,1.2以外,有质地的眼睛含有照洒在孩子身上灵性的光,长大后他看到微小事物的时候就被感动。对于心脏来说,不光是要长得好而已,而是一颗愿意帮助他人,良善的心。大脑除了长得好以外,还能看到灵性,世界的本质。这就是好的质地的器官。怎样才能拥有质地的器官呢?孩子本身就是一个感官体,他会吸收周围环境的一切,孩子需要一个宁静的环境,这样孩子的感官就更加敏锐。我们带孩子去花园散步,感受风声,鸟声......带孩子去看一朵花,我们自己要由心的去发觉花的美丽,去感受各种花的不同,孩子也会真心的觉得“哇,花好美。”而不是告诉孩子“这是山茶花,这是杜鹃花。所以是大自然的原始的东西才能滋养孩子的感官,帮助发展孩子有质地的感官。(P.S复合木地板是伪装,不是原始的。) 孩子成长的基石 一,模仿和榜样 孩子学习的方式是通过合一敬虔把自己当作泡菜一样浸泡在一种氛围里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情感式的学习,也是情感式的认知。孩子是透过内在的意志力把所有外在的一切纳入自身,再通过意志力表现出来。比如说幼儿园里孩子的自由玩耍,他是把吸收到的东西通过自由游戏表现出来。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我们不应该在环境里给孩子呈现不应该看的东西。因为孩子是敬虔的把自己当泡菜一样在环境里照单全收的吸收进来。如果一个孩子的周遭有一个易怒的成人,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把生活中的一切纳入自身,上面谈过他会用来建构器官,这样的建构有可能对他的消化系统,心肺循环系统,尤其是盛怒的话,会在心肺系统出现问题。我们人类晚年的疾病都是跟早年有关系。我们知道0-7岁的发展神经系统,7-14岁发展心肺系统,14-21岁发展新城代谢系统。那么对应的关系就会出现,医院统计的话,会发现42-49岁的人大部分有新陈代谢的问题;49-56岁的人大部分有心肺系统的问题;56-63岁的人大部分有神经系统的问题。如果一个0-7岁的孩子有一个悲伤的妈妈,妈妈的悲伤的样子和悲伤的内心心魂就被孩子吸收,孩子就变成一个悲伤的实体。悲伤本是情感的,是心魂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可是0-7岁孩子正是在建构物质身体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个悲伤建构在物质身体里,就形成悲伤的实体。表现为孩子长大后,常常口干舌燥。本来人在冬天才会出现口干,可是有的人在夏天还是口干,这就是悲伤的实体造成的。 孩子对手势,姿态,简单的说孩子就是对动作最敏感,最容易被吸收。如果让孩子看到了暴力的电视那就完了,这是孩子最敏感的,他就学到了暴力。孩子模仿的是我们的动作,我们说什么没有用,我们做什么才能对孩子有用。孩子要在小学后老师说什么才有用。通过模仿动作孩子学会了走路。动物一出生挣扎几下就站起来了,接着就会走了。人是不一样的,他一定要有人走路的图像让他模仿才能学会。所以在狼群里长大的孩子,就学不会人走路的模样。人学会走路还需要高灵的意志力帮助,当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是一个梦幻的意识,不是清醒的说我要学走路,怎样挪步,不是这样的。人类学走路不是在清醒的状态下发生的。通过走路,孩子调整了平衡,从而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这个在12感官里会学到。因为孩子对动作敏感,通过动作,学会了走路,也是通过动作,学会说话的。比如当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吃饭是有动作的,我们说这是吃饭,那么通过动作孩子就学会吃饭。通过说话,孩子学会思考。孩子的思考方式是图象式思考。不是文字,不是语言,是他经历的事情像照片一样储存起来,他做得越多,照片就越多。 当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我们要充满敬虔的心去陪伴孩子走路,因为孩子是在模仿我们,模仿我们的内在。当孩子学说话的时候,我们要给孩子真诚的榜样,这个真诚不只是指说假话不真诚,而是当孩子找你的时候“妈妈”,这时候你说“宝贝,抱一抱”,你是真诚的抱着他,可是有些人是一心两用,她嘴里说:“抱一抱,妈妈爱你。”可是心里想着锅里的饭是不是糊了。这个就是不真诚。所以孩子学说话时候,我们的真诚会注入孩子的心里,孩子说出的话就是人性的话,不是动物般的话,不是刻薄的话,不是物质的话,也不是功利的话。 二,重复与韵律 人是喜欢韵律的生活的。一呼一吸那么有节奏,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呼,也不能一直吸。一年中有四季,我们能感觉到季节的韵律。如果我们计划好春天了要去春游爬山,可是第二天下雪了,季节乱了,我们感觉到不舒服,甚至焦虑。一个在摇篮里哭的宝宝,轻轻的摇啊摇,有韵律的摇,他就能睡着。只要是跟韵律有关的歌曲,故事,规律的生活就能滋养孩子的生命力。我们日常生活中做的事情也是要有韵律,比如说擦桌子,如果我们一直有规律的擦,有美感的擦,(而不是第一天上下擦,第二天左右擦,第三天随意擦)孩子就能接受到韵律。透过模仿我们的手势,他就养成习惯,成为会做事的人。我们用心的擦,快乐的擦,有意识的擦,我们不需要解释怎样怎样擦,我们做出来,孩子就掌握到其中的韵律,他就养成习惯,学到界限。他永远知道喝水的杯子是放在那里的,水是这样倒出来的,吃饭前是要洗手的,早上起来是要刷牙洗脸的.....这就是界限。 大人的典范:我们要带着好的榜样,日复一日,带着孩子在没有时间的时间流中过生活。没有时间的时间之流,就是不要看7点了要干嘛,8点了要干嘛了,到点了就把孩子从一个环节拽到另外一个环节,不是这样的,而是自己身体感觉到的时间,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 Lulu奔糖妈 年3月底在吉隆坡接受培训 年4月中下旬笔记整理于深圳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iguoyinyi.com/llyy/1181563.html |